近期,浙江宁波、山东枣庄发生疑因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。
新冠病毒传播途径多样,除常见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外,特别还有在狭小密闭空间存在气溶胶的传播。
那么,什么是气溶胶,我们护理人员如何防范气溶胶的传播?
01
什么是气溶胶传播?
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:飞沫和密切接触、气溶胶和病毒污染的物品。
据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此前解读:特别是在室内,通风不畅的狭小空间,如果有感染者病人咳嗽、打喷嚏,除了大颗粒的呼吸道飞沫以外,还会形成非常细小的呼吸道分泌物颗粒,可以在空气中悬停,其他人吸入,就可以导致感染。
宁波疾控解读:相较于一般的空气传播来说,气溶胶能悬浮得更久、飘得更远。就好比走在路上闻到烟味,但身边明明没有人,这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气溶胶颗粒。
在3月25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,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,最新的第九版诊疗方案明确,在相对密闭的空间是可以出现气溶胶传播的,这也是奥密克戎传染性强、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。
02
如何降低气溶胶传播风险?
在相对密闭的空间,一定要戴好口罩,做好自我防护,同时减少聚集,多通风,来减少气溶胶传播的风险。
1
护理容易产生气溶胶的相关操作
医院目前还是非常高危的地方。存在物体表面和空气中残留存活病毒感染的可能。
医护人员在如气管插管、无创通气、气管切开、心肺复苏,插管前手动通气和支气管鏡检査等过程中,可能有大量分泌物出来,在短时间内形成气溶胶。
医护人员做核酸检测的时候,鼻咽拭子抵达鼻咽部时病人会咳嗽而且没有戴口罩,采样的过程中气溶胶浓度相对较高。
2
护理人员如何防范气溶胶产生与感染风险?
1、护士应学习气溶胶相关知识与防护措施,在实际操作中防范于未然,并积极做好宣教。
2、避免过度恐慌:气溶胶传播感染风险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,只要我们做好正规防护,能够避免气溶胶传播疾病。
3、医务人员针对气溶胶的防护装备:包括医用防护口罩、防护服、工作帽、护目镜或防护面屏、双层乳胶手套、靴套。必要时可选配正压头套,但不适用长时间工作。
4、空气消毒:首选通风,把室内污浊空气吐故纳新;紫外线消毒,每天二次,每次30分钟以上;使用空气消毒器消毒、空气净化器,有人情况下也可使用。
5、病房选择:首选负压病房,如果无负压病房,则选择通风良好的单间;如果连单间也没有,则在通风良好的同类病原体患者的房间。
6、保持足够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至少1米,正常人呼吸通畅情况下可吸入口周10cm的空气;保持距离,可以降低吸入气溶胶的风险。
7、气管插管后按医嘱及时使用肌松剂可防止咳嗽、使高气道压消失。
8、口腔科护士操作前正确穿戴防护用品,合理使用漱口水含漱, 协助医生四手操作时保持持续吸引和使用牙齿阻隔膜。
9、护士在给两个患者做治疗操作时,间隔时间应该按规范延长,间隔5分钟后则可不产生气溶胶传播。
10、护理人员尽可能避免高声说话,并告知其他人员避免高声说话。
11、医务人员在整理患者被褥、衣服时避免抖动。
12、供应室护士:带血器械不使用高压水枪清洗,避免手洗, 尽量使用全自动清洗机;保证使用流动水并在液面下进行器械、物品清洗, 避免病菌气溶胶的形成。
13、抗疫前线医务人员由于长期佩戴口罩,耳朵常常被勒得发红,甚至皮肤发炎溃烂,会增加暴露机会。
14、卫生间中管理:冲马桶时,盖上马桶盖再冲。每个地漏灌上水,把水封做好,防止楼下的气溶胶上来。
15、不通风的环境中,包含病毒的气溶胶会在空气中停留很久。比如,患者乘坐电梯后,电梯中就会存在带病毒的气溶胶,由于空气流通较差,如果健康的人随后进入电梯,传染风险会增加。所以,进入电梯的人都建议佩戴口罩,不能因为电梯里面只有我一个人就不戴。
16、含病毒的气溶胶可能沿中央空调系统、下水道系统等相对封闭的循环系统进入房间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全空气系统的中央空调,不同房间内空气会交叉流动,容易造成交叉污染。
17、为防止下水道的气溶胶传播,需及时给地漏加水,形成有效的堵塞,以免气溶胶逆行进入室内。防臭地漏可有效避免气溶胶逆行。
气溶胶尽管看不见,但却在新冠病毒及其他传染病的传播中占了一席之地。
作为应该护理人员学点气溶胶相关知识,保护自己,也为做好防控工作尽一份自己的力量。
来源:知否卫监